曾经,因为技术的限制,HIFI和蓝牙之间似乎一直存在一条音质鸿沟。之前不少厂家在蓝牙耳挂这个市场也推出过相应的产品,但技术方面可能谈不上出彩,插针不可换,对编解码器的支持也较为普通,市场着实小众,消费者们也没那么多精力去折腾买副好一点的TWS耳塞,效果也差不多,何必舍近求远呢?
在去年跟烧友交流时,他们曾推荐过iFi悦耳法的GO pod,通过耳挂式的方案加上耳机腔体的组合,构成一套新系统。当时在纠结中,我选择了韶音的Open Fit(一款适合运动的耳挂式耳机),毕竟当时GO pod的价格........,今年看到iFi悦耳法出了GO pod Air,价格便宜了一截,
开箱:它和过去不一样
之前看别人晒GO pod的收纳盒,有一种精致的感觉,一种英伦风格的绅士范。这次GO pod Air收纳盒的变化相当大,当我打开包装时,没想到,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个看似普通的“耳机收纳盒”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收纳盒前方有一个充电接口,相当于把收纳盒做成了一个充电仓,这种方案我个人觉得实用性很高,一方面可以为GO pod Air提供充足的电量和外出使用时间。
另外一方面,打开后,上方的网布则可以容纳几对不同的耳塞单元。在去掉线材的情况下,目测可以塞下至少2-3副耳塞(有些耳塞腔体太大,占用空间多,个例另当别论)。
而GO pod Air的充电仓这种硬壳布制材料的设计,手感我是很喜欢的,并没有塑料外壳的廉价感,也没有金属外壳的冰凉厚重,在手中又能很稳的拿住,同时它还可以被装进裤子口袋中,只不过体积太大,无法再塞入其他东西。实际上,它更适合放进随身的小包里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这个充电仓不太防油污,且内置电池、不防水,使用时还是多加注意。
比较可惜的是,充电仓并没有无线充电功能,对个人而言,我比较偏向于使用无线底座去给耳机类产品充电,或者是给充电仓加入快充功能也是不错的。翻开内层包装,除了设备主体外,0.78mm和MMCX两套可更换插针耳挂也是有的。
GO pod Air的本体吊舱(左右一起)仅重20g左右,单只仅重10g,拿在手中时就很轻巧,那么加上耳塞后,总重量可能在20-30g左右(不同耳塞腔体重量有差异),而我长期自用的韶音OpenFit2,目前单只重量在9.4g,如果能接受韶音这类产品的重量,那接受GO pod Air问题也不大。
不过,GO pod Air整体的轻巧也是有代价的,那就是叠加充电仓续航后,总续航时间较GO pod大幅缩短,当然完全可以理解,毕竟充电仓体积更小,携带也更方便了。
设计与佩戴:轻若无感
佩戴体验一直是我极其看重的,其次才会去在意音质。这次搭配的几个耳塞则是水月雨和鸣,达音科隼Ultra,山灵me600,epz K9和天使吉米的Force,可以说算是各家声音的代表。
GO pod Air外观是我中意的,低调沉稳,握持感也不错,尤其是耳挂部分采用了软硅胶,这会让佩戴体验提升一大截。虽然视角观感上搭配耳塞后看起来很大,实际佩戴后并没有感觉压耳,而且耳廓部分的支撑真的挺稳定的,它能够自然巧妙的挂在整只耳朵上,然后将耳塞的发声腔体靠近耳道。当然,分体式设备还是有一些使用事项需要注意,个人建议在使用前,一定要在家里提前将耳塞卡紧,且尽量不要去选择腔体光滑的耳塞,不然很可能路上“痛失爱塞”。
GO pod Air采用了触摸式的操作,像日常的切歌,暂停,加减音量等常用操作使用起来是没问题的,只不过有时候操作别太快,不然可能会误触(通过它的iFi Nexis APP,可以进行一些精度和使用习惯上的调整)。在这一方面,我其实更推荐搭载一个实体按键,物理反馈有时候会更加精准。
技术核心:不减配的硬实力
如果想要稳定链接+HIFI音质,那配置自然要跟上,GO pod Air在这方面相对GO pod 并没有明显缩水,像LDAC、LHDC、aptX Adaptive等编解码器都是支持的,而且亲测适配性非常广,不论是旧的安卓手机和最新的安卓手机,基本上没有出现无法适配的情况,而且它最高支持24bit/96kHz的高解析度音频,上限相当高,只不过很可惜苹果手机最高还是只能支持AAC编解码器,与这类高清蓝牙耳挂搭配,听感相对而言还是差了一些。
实际体验下来如何呢?
音质表现:让有线耳塞拥有无线可能
一句话总结:音质上,GO pod AirHi-Fi耳塞的表现,强于绝大多数无线TWS。还是以我搭配的水月雨和鸣,山灵me600,epz K9为例。
接下来换水月雨和鸣,水家的风格向来宽松,中高频一般是主场,低频嘛......., 聆听帕格尼尼的第24号随想曲,小提琴的高音区听起来就很舒适,是耐听的那种舒适,不刺激、不尖锐,GO pod Air把宽松自然诠释得很到位,削弱了高频的一点刺激性,保留了耐听度,让器乐的展现更加干净,又有一种秩序感。人声方面,我个人觉得距离适中,不算贴耳。相对于ACG,似乎更适合听流行男声,像周杰伦的七里香,模糊的吐字是他的风格,但整套组合会让男声部分更醇厚,情感的丰富度和细节更多,GO pod Air这个表现是我颇感意外的,声音还原与使用有线耳塞播放器并无太大差异。
如果想要杂食的话,EPZ K9绝对能排上号,它的高频是很有live感的,就像现场去听大编制交响乐一样,可以说底子很好,解析力相当高,能量感充沛,而且秩序感很强,能清晰分辨每个乐器的声音,是前后有序的演奏。而它的调音是偏中性的,因此不会有太多的刺激感,搭配GO pod Air的话,高频的风格是还原到位了,不过声音的强细节部分就弱了几分,能量感也缺少一点持久性,符合我的预期。中低频的话,整体的倾向是还原,就是该有的细节部分都有,但是还有提升空间。
一句话来形容:GO pod Air满足了“让有线耳机无线化的成为现实”的可能。
续航与日常使用:可靠的伙伴
续航方面,充满电后,GO pod Air最长能连续使用6-7小时,如果使用LDAC等高音质编解码器的话,也能够坚持5小时以上,以普通人正常的听歌时长,搭配充电仓使用3-5天是绝对没问题的。C口充电可以说很普遍了,充一会电也能用一下午。而且内置的麦克风效果也不错,日常打个电话是问题不大的。
对比与总结:谁适合选择GO pod Air?
我个人认为,GO pod系列产品的存在,能解决“多副耳塞无线化”这一痛点。且不谈及解码、耳放和音频播放设备,最适配耳塞的应该是原配线材,或者是聆听后搭配选择的升级线。没想到,GO pod Air居然找到了一个平衡点,它很好的打破了传统线材的束缚,在Hi-Fi音质和便携无线化两方面进行了兼顾,而且还有APP进行搭配,可进行一些调音和设置,让GO pod Air更有意义,可玩性也更高。如果说,去年GO pod让我纠结的是价格,那今年的新品GO pod Air无疑是超值之选。如果你有多款耳塞,且接口不同,还经常想换着听的话,GO pod Air一定是最适合你的无线蓝牙解码耳放之一。
【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】
-
厨房+餐厅+卧室全智能!领普E3 Pro四键开关场景实测!08-06 smart1115
-
千元头戴耳机新标杆?水月雨Horizon真实体验报告08-05 可爱的春雷王
-
降噪+2.4G+蓝牙三模切换:这款全能耳机可能是400元档最优解08-05 可爱的春雷王
-
iFi GO pod Air蓝牙耳挂实测:音质党终于可以剪线了?08-05 可爱的春雷王